一、藏鋼于民實現戰略多赢
中國鋼鐵企業聯合會發布的鋼企中報顯示,上半年上市鋼鐵企業發生大面積虧損,淨利潤急劇收窄,進入8月下旬虧損程度進一步加劇。
有人認為,鋼鐵産能過剩、庫存量過大影響後期鋼鐵行業的利潤,也有人認為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的放緩,市場需求低迷。
二、從建築用鋼着手也許能找到出路
國外建築用鋼量占鋼産量的10%-30%,以中國年産7億噸鋼計算,10%就是7000萬噸。但是,我國現在每年建築用鋼量才3000多萬噸(不含鋼筋)。而美國、日本這些鋼結構建築普及的國家,用鋼量已經達到了鋼産量的30%。造成這麼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相關部門對大量使用建築結構用鋼不重視,沒有鼓勵政策。如果把鋼結構放到一個更多的産業鍊中間,我們會發現,它的上遊是鋼廠、下遊是開發商和老百姓,鋼結構處在最為關鍵的中間環節,而恰恰國家對于這個關鍵的環節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明确的政策支持,這也導緻了鋼結構企業至今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和其他建築行業巨頭相比)。據協會統計,2011年排名行業前列的企業年産鋼結構加工量79萬噸,進入行業30名的企業年産鋼結構加工量14—50萬噸,這在整個建築業用鋼的統計裡是微不足道的。
今年4月财政部聯合住建部出台了綠色建築補貼政策,鋼結構建築位列其中,這對于鋼鐵行業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為我國目前僅保障房的建設量就十分巨大,以每平方米用鋼30公斤—50公斤計算,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果用在商品房領域,那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随着我國鋼結構住宅技術的日臻成熟,鋼結構住宅大規模推廣勢在必行,鋼鐵企業應該重視并抓住這個機會。
鋼鐵是工業的血液,鋼結構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雖然當下中國鋼鐵嚴重過剩,但是從長遠看還是短缺。我國的優質鐵礦石資源相對匮乏,鐵礦石主要依賴進口。從未來國家儲蓄發展的角度考慮,藏鋼于建築,藏鋼于民,應該是很好的途徑。 【赤峰鋼結構】
三、節能減排大有潛力
我國的住宅施工多采取現場生産的方式,将建築材料、設備運送建築工地,進行現場作業,施工工序幾十年不變。這種傳統的生産方式由于企業的管理水平的差異和人員素質的差異,造成了現場材料浪費現象突出,現場管理粗放,水電浪費嚴重,垃圾排放處理不善。
據協會對部分房地産企業的調查,有50%以上的住宅開發項目工期得不到保證,沒有按合同工期按期交工;有30%以上項目的造價突破合同造價,工期和成本的突破導緻開發商投資成本的增加,最終這部分增加的造價也必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也是助推我國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大量的現場施工作業,由于現場控制、檢驗環節弱化,為劣質材料進入工地、現場的偷工減料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給工程質量埋下了看不見的隐患。
面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走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道路,根本是要轉變傳統施工生産方式。
然而,應當看到,當我們面臨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時,鋼結構并沒有因為所具有的“低碳環保”特性為社會所青睐,中國鋼結構建築的比例遠遠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恰恰意味着中國的節能減排依然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随着我國對綠色建築推廣力度的加大,綠色建築逐漸深入人心,但提到綠色建築,人們并不會直接聯想到鋼結構,這意味着老百姓對鋼結構知之甚少,普及鋼結構知識,讓老百姓接受鋼結構住宅并且能夠認知這種建築是推廣的關鍵,鋼結構需要大步走進尋常百姓家。這意味着我們身邊需要聳立起更多鋼結構住宅,讓社會感受到其綜合效益,從而提升鋼結構在綠色建築中的地位。
現階段,中國鋼結構協會、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及各省市鋼結構學會(協會)應協助各級政府,圍繞鋼結構行業的技術進步,對從事鋼結構設計、制造、施工的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圍繞杭蕭鋼構、寶鋼鋼構、北京賽博思、昆鋼鋼構、萊鋼建設、馬鋼鋼構等一批代表我國鋼結構住宅先進水平的骨幹企業,圍繞武漢世紀家園、杭蕭鋼構職工公寓、雲南校安鋼結構等一批優質工程,開展行業間的技術交流,大力宣傳和推廣對鋼結構重大科技成果、新材料、新技術及新穎結構的應用,最終推動我國建築領域實現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目标。
四、痛定思痛加強建築抗震性能
2012年9月7日,雲南省昭通市彜良縣、貴州省畢節地區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界5.7級地震,2011年3月10日,雲南盈江5.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
這些年來,震災頻發,建築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導緻人員傷亡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鋼結構住宅建築的抗震性在每次地震中得以驗證,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以九州體育館為代表的鋼結構建築成了災民的避難所,鋼結構以其特有的安全性呵護着人民的生命和财産。
進幾年由中國鋼結構協會組織部分國内鋼結構企業技術和管理負責人、專家學者和行業研究人員赴歐美國家、韓國、日本開展鋼結構住宅技術交流和考察活動。大家對上述國家政府和企業重視建築安全、結構抗震性能的研究和推廣,追求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衆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日本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有其特定曆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特别是上世紀,日本政府在每一次大地震災害發生後,痛定思痛,都會修訂法規,補充條款,提高建築抗震标準。建築商都會根據建築受損程度和不同情況,專題進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持續不斷的改進建築的結構體系,重視對造成傷害案例的研究,技術成果立即得到國家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進行推廣和運用。這一點值得我國建築企業很好的學習和借鑒。
生命安全是建築的最高準則,站在國家和百姓整體利益的高度研發具有自有知識産權的鋼結構産品,走中國鋼結構住宅獨創的技術創新之路,制定抗震和驗收新的标準,注重建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體現科技節能、科技創造生活新追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